我一直很羡慕出生在建国以前的人,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。虽然背诵四书五经的同时,屁股后面跟着的除了老师,还有戒尺——,我情愿有这把戒尺。看看旧时的儿童读些什么:“混沌初开,乾坤始奠。气之较清上浮者为天,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。日月五星,谓之七政;天地与人,谓之三才。日为众阳之宗,月乃太阴之象。……”最不济也还是“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。日月盈昃,辰宿列张。……”《千字文》短短一千个字,天文地理,农事律吕,古往今来,上下四方,无所不包。现在呢?“春天了,大雁又飞回来了……”排排坐吃果果,字认不了几个,对世间万物的认识,也几尽于无。不幸的,我也是这样跟着“大雁”长大的。
时至今日,只好发挥自己的“主观能动性”,找些传统文化方面的书本来看。主要是兴趣,其次才是获得知识的心愿。古书难读,“好读书不求甚解”,一半也是因为无奈,根本就看不懂嘛。不过历时许久,还是摸到了一套学习的方法。虽是笨办法,却很有效。这方法便是“注解”二字,拿到一篇古诗文,如果很喜欢,不妨费点功夫对其做一番注解。不懂的字、词、典故,注解完了,也就懂了。这办法相当烦琐,但一定会获益匪浅,所得印象非泛读可比。
下面是我注解的一首元曲。
〔元〕邓玉宾子。〔双调〕雁儿落过得胜令。闲适:乾坤一转丸,日月双飞箭。浮生梦一场,世事云千变。万里玉门关,七里钓鱼滩。晓日长安近,秋风蜀道难。休干,误杀英雄汉。看看,星星两鬓斑。
“浮生梦一场”:《庄子•刻意》:其生若浮,其死若休。唐李白《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》:夫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也;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也。而浮生若梦,为欢几何?
“世事云千变”:杜甫《可叹》诗:天上浮云似白衣,斯须改变如沧狗。
“万里玉门关”:用东汉名将班超故事,据《后汉书•班超传》载,班超请缨抗击西域匈奴,封定远侯,年老思乡,有“臣不敢望到酒泉郡,但愿生入玉门关。”之叹。
“七里钓鱼滩”:《后汉书•严光传》载,严光隐身不见光武帝刘秀,垂钓于富春江畔的七里滩。
“晓日长安近”:《世说新语•夙惠》:晋明帝数岁,坐元帝膝上,有人从长安来,元帝问洛下消息,潸然流涕。明帝问何以致泣,具以东渡意告之。因问明帝:“汝意谓何如日远?”答曰:“日远。不闻人从日边来,居然可知。”元帝异之。明日,集群臣宴会,告以此意,更重问之。乃答曰:“日近。”元帝失色,曰:“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?”答曰:“举目见日,不见长安。”后世以“长安日”喻君王。以“长安近”喻官运亨通,仕途得意。
“秋风蜀道难”:《晋书•张翰传》:张翰有感于秋风乍起,鲈鱼正肥,叹曰:“人生贵得适志,何能羁宦数千里,以要名爵乎?”李白: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。
“星星两鬓斑”:南宋蒋捷:少年听雨歌楼上。红烛昏罗帐。壮年听雨客舟中。江阔云低、断雁叫西风。而今听雨僧庐下。鬓已星星也。悲欢离合总无情。一任阶前、点滴到天明。
当然,有些注解未免牵强,如最后一句“星星两鬓斑”的出处就未必是蒋捷的词。我只是以这首元曲为一个“出发点”,将触角伸向未知之处。另外,典故的查找也不一定去翻原始史料,既无此精力亦无此条件,手头准备一些文史类常用工具书也就够了。
我个人觉得读古书,学习传统文化知识,最令人头痛的是天文历法和历史地理方面。尤其是历史地理,因我对此兴趣颇浓,写作方面也有需要,所以天文历法还可绕过去不理,历史地理简直不能不直视,因而常被它弄得焦头烂额。而坊间谈历史地理的书又是奇缺,即有亦很粗略,有等于无。久闻谭其骧编有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八册,恨不一见。
昔年梁任公为学,从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中汇录已亡之国六十余;从《逸周书》中搜录三十余;从《汉书•地理志》、《水经注》中抉剔七十余;又从金文款识中搜得九十余。加上散见各书的三四十,除去重复,得夏商周古国名三百余。据此考订出大河以南,江淮以北,占古国三分之二,其中最稠密处在今山东、河南、湖北等地。不但有益于历史地理研究,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春秋以前部落分立的状况,和古代社会的结构情况。象他这样殚心学问,专注研究,我辈只好望洋兴叹!
呵呵 学习下
现在读书是功利主义为上。以前读书是为了培养情操。
说实话我不喜欢自己生在建国以前 我喜欢自己生在古代 我可以和心爱的人过神仙的隐居生活
说实话 这个主题很适合你写博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