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草啦!什么时候拔草呢?
2008/04/02 - - 0 条评论

世无花月美人,不愿生此世界。
有花有月,复有美人相随,诚何世界?
何况锦羹绮馔,妙舞清歌;月白风清,良夜当前。
康乐有言:天下良辰、美景、赏心、乐事,四者难并。而今四美毕集,人生到此,夫复何憾!
美人者,紫姬也,双瞳如水,肤白如云,一团娇憨。
紫姬乃吴中歌伎之魁首,与“绿眼胡鹰踏锦鞲,五花骢马白貂裘。”的翩翩佳公子叶昼一见倾心。叶昼为之赎身,载之画舫,溯流北返,一路上日日管弦,夜夜笙歌,说不尽的旖旎风情。
此时紫姬琵琶在怀,转轴拨弦三两声,未成曲调先有情。
叶昼拈一粒葡萄放入口中,细嚼慢咽。眄着朦胧醉眼,欣赏爱人美姿。若说先前只是迷于她的美色,经过数月来朝夕相处,早已心折于她的兰[……]

继续阅读

2008/03/20 - - 0 条评论

元薛昂夫〔中吕〕朝天子:伍员,报亲,多了鞭君忿。可怜悬首在东门,不见包胥恨。半夜潮声,千年孤愤,钱塘万马奔。骇人,怒魂,何似吹箫韵?

此曲说伍员事。伍员,字子胥,春秋时吴国大夫。其父为楚大臣,为楚平王所害。子胥出奔吴国,辅助吴王阖闾,出兵攻破楚国郢都(音影。古邑名。郢,故楚都,在郡江陵北十里。从邑,呈声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朱按,在今湖北荆州府江陵县北,楚武王自丹阳、今宜昌府归州徒此。),掘平王墓鞭尸,以报杀父之仇。后辅佐吴王夫差,败越国,劝夫差拒绝越国求和。吴王不听,纳西施,郑旦于后宫。子胥后屡次进谏,吴王弗纳,终赐其自尽。子胥自裁之前,曾谓人曰:“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,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!”子胥[……]

继续阅读

2008/02/25 - - 0 条评论

据说人老了都爱怀旧,我是不是也开始走向人生的下坡路了,怎么这么容易陷入对于往事的追忆之中?要说这番感慨的来由,还得怨唐鲁孙先生。最近购得数册先生的散文,翻阅之下,真是引人入胜。说到散文,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梁实秋、周作人、林语堂、胡适四大家,可是看到唐先生的文章,才明白了什么叫“沧海遗珠”了。不过也难怪先生不为人所知,他是以花甲开外之年,才在“文坛”崭露头角,谈吃讲古,风靡台湾文坛。最早知道“唐鲁孙”这个名字,是在高阳的散文中;由高阳的文章,知道唐先生出身满洲世家,众所周知的珍妃,即是唐先生的祖姑。有此因缘,唐先生笔下的掌故趣事,多是亲身经历,按高阳先生所说,实“非道听途说者可比”。此次广西师范大[……]

继续阅读

2008/01/24 - - 1 条评论

窗外雨潺潺,春意润如酥,而我却在作一篇“凌迟”的文字。曾看过一张清末处死犯人的照片,不知那人犯了什么罪,被置以凌迟大辟,绑在柱子上,光着身子,任人宰割。看他的表情,却似并无痛苦,脸向上扬着,微微张着嘴,象是在缓缓喘息。据云,此人刑前曾服食鸦片,想必他那悠然物外的神态,来源于此吧。狱卒给他服用鸦片,绝非出于善意,而是怕他在行刑过程中,熬刑不过,提早死去,以致朝廷“惩奸毙恶”的目的,不得圆满实现。“凌迟”,亦作“陵迟”,俗称“剐”。“陵迟”原意是指山陵斜坡逐渐低下之意,作为一种死刑的执行方法,好比下山那样,山势陡峭,不能快跑猛冲,而要顺着坡度慢慢下来;身受其刑的人,也不能让他一下子死去,而是零敲碎[……]

继续阅读

2008/01/14 - - 1 条评论

推荐两本与对联有关的书。一本是《中国传统联对作法》,作者是蔡东藩,他的中国历史演义系列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,大匠手笔,自是可观。另一本是《对联话》,吴恭亨著,也是清末明初的人物。这两本书体例不同,恰可互补。《中国传统联对作法》基本是资料性质,分六卷十二个类别,汇集了丰富的资料,便于初学者信手取材;《对联话》则收入清道光至民国初年诸名流的佳作,欣赏佳联之外,更可获知不少掌故趣闻。

《中国传统联对作法》/蔡东藩/浙江摄影出版社/32.00元
《对联话》/吴恭亨/岳麓书社/15.00元[……]

继续阅读

2008/01/02 - - 1 条评论

“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,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。”此乃明太祖高皇帝题咏秦淮河的名联。洪武定都南京,恐怕也是迷恋那十万软红吧?以洪武严峻苛戾的个性,出此吟风弄月的性情之作,也是一件茶余饭后颇足玩味的趣事。

洪武登基之后,以猛治国,屠戮功臣,大行兔死狗烹之道,三尺青史,满载骂名。但欲论古来兴废事,须平自己是非心。细细思量,淮阴侯枉死长乐钟室,汉高祖闻讯且喜且怜之。当徐达背疽,和泪吞蒸鹅之时,洪武心中宁不稍有痛楚?君臣一体,自古所难。只能说功臣良将有取死之道,雄猜霸主存必杀之心。[……]

继续阅读

2007/12/27 - - 1 条评论

有一种书是用来清夜把玩的,比如这本《随园食单》。袁枚老先生劈头就是一句“学问之道,先知而后行,饮食亦然。”严肃的不得了,害得我差点都不想“玩”下去。可是一想起他老先生是个爱逗趣的人,后文不定有什么好玩的,不禁莞尔,看他又会说出什么来。袁氏《随园尺牍》中有这么一通书札,不知诸位看到过没有,全文录出,大家一笑。题目是“戏答陶怡云馈鸭”:

“赐鸭一只,签标‘雏’字,老夫欣然,取鸭谛观,其哀葸龙钟之状,乃与老夫年纪相似,烹而食之,恐不能借西王母之金牙铁齿,俾喉中作锯木声。畜而养之,又苦无吕洞宾丹药,使此鸭返老还童,为唤奈何?若云真个‘雏’也,则少年老成与足下相似,仆只好以宾礼相加,不敢以食物相待也。[……]

继续阅读

《鹿鼎记》第四十六回“千里帆樯来域外;九霄风雨过城头。”林兴珠向韦小宝谈起当年郑成功攻取台湾的往事。为了讨好施琅,对韦小宝道:“施军门两次攻台湾,功劳实在大得很。当年国姓爷会集诸将,商议要不要跨海东征,很多将官都说台湾天险难攻,海中风浪既大,红毛鬼子又炮火厉害,这件事实在危险。但陈军师和施将军极力赞成,终于立了大功。”下文中施琅对韦小宝说:“那一次卑职奉命驻守厦门,没去台湾。”

按:《清史稿·列传四十七·施琅传》载:“顺治三年,师定福建,琅从芝龙降。从征广东,戡定顺德、东莞、三水、新宁诸县。芝龙归京师,其子成功窜踞海岛,招琅,不从。成功执琅,并絷其家属。琅以计得脱,父大宣、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[……]

继续阅读

2007/12/17 - - 1 条评论

海瑞,自号刚峰,以七十三岁高龄卒于南京任上,时人王世贞有九字评之曰:“不怕死,不爱钱,不立党。”道尽这位“直中丞”一生清正廉明,奉公自律,不畏强权,直言敢谏的高风亮节。海公究竟廉洁到什么程度呢?在他生前,同僚颇有不信之言。御史陈海楼饱食终日,游手好闲,生活极端放浪,遭海公斥责,于是对海公怀恨在心,大放厥辞说海公的清苦是故意做给别人看的,直到海公死后,亲眼看到海公身后萧条贫穷的景象,才深感惭愧,不再怀恨海公,而自行收敛劣迹,痛改前非。一个清官往往去世之后人们才会更深切的看清他的清正廉洁,以致振聋发聩,感人肺腑,海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。海公身后的萧条,明代周晖在《金陵琐事》中有记载:“都御史刚峰海[……]

继续阅读

购珠海出版社“外国人笔下的清宫秘闻”系列五册:《慈禧写照记》、《慈禧外记》、《康熙帝传》、《紫禁城的黄昏》、《乾隆英使觐见记》。该版印刷极其粗劣,但各书译文均佳。《紫禁城的黄昏》一书作者为英人庄士敦,曾任溥仪英文教师,书中所述,颇为可信。据说溥仪曾取英文名曰“亨利”,后来寓居天津,报章提及他时,常蔑称之为“亨利•溥仪先生”或“亨利溥先生”。

忘记在什么书上看的,说溥仪以赏赐溥杰为名,将万中选一的极品珍宝偷运出宫,其中的《清明上河图》等总算没有流失,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。而他运出紫禁城的居然还有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原稿,其下落,我不曾见有人提起,不知是否尚存天壤之间,但愿没有付之劫灰。溥仪不但自己[……]

继续阅读

造物虚生之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