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寅恪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,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名字中的“恪”字,并不念“客”音,而是念“却”音。这是读了《文史知识》二○○二年第十一期,王培军先生的文章《古人姓名正读》才知道的。另外忘了是在哪儿看的,说郭沫若的“沫”字,也不读它的本音即“沫”音,应该读作“妹”音。虽说“古人”名字的读音问题并不构成阅读障碍,但也够头疼的,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闹笑话了。清末军机大臣刚毅常念别字,将“皋陶”的“陶”读作本音即“陶”音,翁同龢当着别人的面纠正他该念“皋‘遥’”。后来刚毅恩将仇报,落井下石,攻击他的“举主”翁同龢;时人谓翁同龢不留情面当众令刚毅丢丑,乃是原因之一。可见有时候这种小节方面的后果还是很严重的,注意一下为好。
据说陈寅恪先生的英文签名是陈寅“却”。先生的著作我读得不多,一部《柳如是别传》也未曾翻完。他的英文签名,更无缘得见。我知道陈寅恪的“恪”之读“却”音,是晚至二○○二年读了《文史知识》所载相关文章。至于陈寅恪先生的英文签名为何是“恪”的本音,我揣测,大概是陈先生从众的心思吧,相信除非特别申明,没有人会将陈寅“恪”读作陈寅“却”的,而陈先生不可能见人就先申明“恪”在此应读“却”,因而只好从众了。现将《文史知识》总第二五七期王培军先生的文章《古人姓名正读》中相关段落摘录如下:
“记得数年前,大家为陈寅恪名字的读法,颇引起一场争论。一派主张‘恪’读如客,另一派主张应读如却,各持己见,互不相让。后来有人援引陈氏家人读‘却’来助阵,因为按照《谷梁传》‘名从主人’的古训,主人要怎么读法,旁人是不得擅自改读,把自己意见强加到名字主人身上去的,所以到底后一派读法占了上风。”
王培军先生对此问题显然关注有年,而《文史知识》在中华书局主持之下,也非一般不负责任之小报,相信他们对此说法一定有足够的证据吧。不过按照“名从主人”的古训,陈寅恪先生既然亲笔署名为“客”音,那么我们还是应该读“客”,尽管是从英文对比过来的。手中有陈寅恪先生英文签名的朋友大可做一篇排比考据的文章,投去《文史知识》,也不失为一件为陈先生“正名”的美事。
这个字不查还真不认识